俄罗斯达吉斯坦的祆教文化
俄罗斯达吉斯坦的祆教文化。当今, 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是世界上安全形势最不容乐观的地方之一。争取独立的车臣穆斯林在这里高举伊斯兰教圣战大旗, 频繁制造暴力恐怖事件。然而, 这里还存在一个和平宁静的地方 达吉斯坦东南部的祆教徒社会。
祆教又称火祆教、拜火教, 是中国唐朝对流行于中亚和中国中原地区的琐罗亚斯德教的称呼。说到当今的祆教徒, 世人大概只知道生活在印度的帕西人, 而北高加索地区的祆教徒则鲜为人知。其实, 世世代代生活在达吉斯坦的祆教徒一直保存着古代的祆教信仰。祆教的传统文化不仅在其日常生活中根深蒂固, 而且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成分。
宗教及其礼仪 伦理的基本原理是任何一种文化, 包括达吉斯坦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二 献饭
在中世纪, 有关祆教的节日 拉弗尔兹礼仪在古代伊朗萨珊王朝的宫廷里盛行一时。
从中世纪许多学者的着作中得知, 与花拉子模、索格德、波斯、阿塞拜疆一样, 达吉斯坦也有拉弗尔兹礼仪。在达吉斯坦, 庆祝这个节日可能和萨珊波斯的影响有关, 时间正好是公元一世纪。[1]
在祆教每年的节日礼仪中, 拉弗尔兹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。它出现在春分时节, 是为了纪念阿沙瓦赫什达( 意为最虔诚, 它与阿胡拉玛兹达、沃霍玛拉组成至高三联神, 还被视为火、秩序的象征) 和火。拉弗尔兹象征着世界末日。
祆教传统礼仪的诸多成分都保存到了今天。笔者发现, 宗教仪式中的食品( 笔者的家乡叫献饭) 在节日礼仪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
根据记载, 萨珊王朝时期, 在拉弗尔兹的日子里, 人们将用各种面粉制作的烤熟面饼放到萨珊国王面前的桌子上, 在桌子的正中间摆上各种树枝, 挂在树枝上的各种物品都写有增加、增产、增收、财富、幸福和富裕等字样, 再放上7 个白碗和白色迪拉姆( 中世纪阿拉伯的银币) 以及崭新的第纳尔和一小捆芸香。节日从国王享用溶解了海枣的鲜奶开始。在拉弗尔兹前25 天, 在有12 根晒干的砖柱建筑场地上种植小麦、大麦、水稻、小扁豆、宾豆、稷和菜豆等。待到拉弗尔兹的第6天, 在欢快的音乐和歌曲伴奏下收集幼芽, 根据幼芽的情况预测将来的收成。大麦的生长被认为是好兆头。古代拉弗尔兹时大吃宗教仪式食品的风俗一直保存到现代, 这个风俗被称为哈弗特辛。只有在桌上点燃祝愿的蜡烛并摆放了7 种供品才能被称为辛, 而蜡烛应一直燃烧到仪式结束。
在达吉斯坦, 这种宗教仪式中的饭是用麦芽和面粉制作的黏稠的甜粥, 口味似甜果酱。达吉斯坦北方的库尔梅克人称之为洒拉特, 南方的库尔梅克人称之为谢么列克, 扎苏拉克的库尔梅克人所称的谢么列克则是带有甜味的大馅饼。
三 火的崇拜
火的节日被看作是春天的预兆, 火被看作是春天温暖太阳的象征。
祆教常把太阳说成是阿胡拉玛兹达之眼或阿胡拉玛兹达之身。因为阿胡拉玛兹达的本质是光明, 太阳是光的本源, 当然被当作最高天神。祆教崇拜火, 因为祆教认为, 火的重要性不亚于太阳, 火也传播光明, 而且是最神圣、最清洁的。在祆教经典《阿维斯陀》中,火被称为阿胡拉玛兹达之子。从厨房的火 到庄严的大祭坛火都是很神圣的, 需要小心看护, 以免火受到污辱。早期的祆教没有寺院, 只有一些小而神圣的火坛。
各种考察研究资料显示, 达吉斯坦拉弗尔兹的内容不仅仅是土地崇拜方面的礼仪, 春分时节的出现首先要考虑的是与祭祀火之间的密切关系。毫无疑问, 漫漫冬天之后, 春回大地, 万物复苏, 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人类对火的感激之情, 人们由衷地赞叹阿胡拉玛兹达创造的一切生命活力。用神灵的名称来称呼火的节日, 所有的火都托付给这位神灵。查拉图士特拉( 即祆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) 好像要求在这一天访问墓地, 带上牺牲品, 在那里商讨世界的事务。[2]在祆教的传统中, 火的祭祀礼仪有其独特性和特殊意义。火的崇拜既表现在达吉斯坦一些民族日常节庆中, 也表现在丧葬礼仪中。在达吉斯坦南方居民的丧葬礼仪中,甚至在整个达吉斯坦, 明显地表现出对火的尊崇。这是祆教礼仪在达吉斯坦南方部落中传播的反映。[3]考古发掘也证明, 火的崇拜以及相信火有净化力量的观念体现在丧葬礼仪中, 如给墓穴撒上煤炭、灰烬、火烧的粘圭块,在墓穴里安放丧葬篝火。而在达吉斯坦的婚姻礼仪中也表现出对火的态度, 如在许多村庄,要给未婚妻送奇拉格( 灯笼) ; 在新婚夫妇的房间里也一定要点燃奇拉格。
四 离开人世
埋葬死者在祆教看来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, 从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可以看到祆教明显的二元论色彩。一方面, 祆教将死亡与黑暗、凶恶联系在一起; 另一方面, 祆教认为, 灵魂是属于永生的、光明的善良神灵。祆教宗教仪式中的许多行为都和带有二元论色彩的慰灵礼仪有联系。
祆教经典认为, 在人死后第3 天应当祭祀火, 为的是帮助灵魂渡过黑暗河。这种观念决定了中世纪达吉斯坦民族的一些丧葬礼仪。
用生物, 尤其用马作为牺牲品被视为祆教丧葬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回顾祆教的丧葬 史, 就会发现, 马在宗教仪式中的意义越来越神圣。早在公元前5 世纪, 马就成为阿胡拉玛兹达的化身、身体力量的神圣赐予者和死者灵魂复活的载体。在达吉斯坦和北高加索的一些民族中, 有一种在俄国人类学文献中称为给死者献马的礼仪。马在达吉斯坦和北高加索的丧葬礼仪中具有象征作用, 即驮着死者进入彼岸世界。
除进献牺牲品之外, 在达吉斯坦还能看到祭祀祖先的礼仪, 如人在被埋葬后的第3 天、第8 天和第40 天, 要在坟墓旁摆放饭桌, 献上供品。
五 婚俗
祆教徒的近亲婚姻习俗引起了人们的极 大兴趣。《阿维斯陀》允许并鼓励血族通婚。祆教徒的兄弟和姊妹, 伯叔和侄女, 甚至母亲和儿子, 都是可以通婚的。他们认为, 血族通婚不仅可以涤除重大罪恶, 而且是对抗恶魔阴谋的一种有效办法。[4]在祆教徒社会, 上至皇帝和皇后, 下至寻常巷陌人家, 同胞兄妹、同父异母姐弟、堂兄妹、表姐弟结婚生活的现象比比皆是[5]。
充斥着近亲婚姻观念的祆教, 在一定程度上与古人的生存条件和价值取向有关。在亲戚中找妻子, 为的是延长亲戚的年限; 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别人的儿子定会引发骨肉分离的哀伤, 故主张儿子和女儿结合。
至今, 在达吉斯坦还能看到稳定的内婚传统, 也就是近亲婚姻和族内婚姻。当地人通常将作为独立单位的内婚亲属集团( 亲族集团)称做独和睦。独和睦一词源于古伊朗, 在达吉斯坦民族词语中占有特殊地位, 是区分亲属集团和社会集团时必不可少的用语。19 世纪的旅行家们发现, 独和睦在达吉斯坦并不多。在100~150 个家庭的居民点里只有6 个或更多一些。例如, 古巴奇居民点就有12 个独和睦。应当指出的是, 和伊朗一样, 独和睦在达吉斯坦还有另外的术语: 阿瓦尔人称克伊拜罗, 达吉人叫日伊罗斯, 拉克人叫萨卡, 列兹根人称西和乐。
最早关注和研究达吉斯坦独和睦 内婚制的学者是俄国历史学家、社会学家戈瓦列夫斯基院士。他指出: 由于达吉斯坦亲族制度的特殊性, 就使他们的社会容易出现封闭的集团。
六 结束语
前面提及的印度帕西人虽然是正宗的祆教徒, 也一直保存着祆教信仰和原来的生活习惯, 但他们的信仰和生活习惯受到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。因此, 了解达吉斯坦的祆教文化对于研究祆教历史意义重大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 达吉斯坦的祆教文化也是祆教历史的活化石。
相关资讯
- 2018-10-22 【日记&经验】 2019香港求学省钱指南 在香港读书怎样开源节流
- 2018-10-22 【日记&经验】 香港身份证申请攻略 大陆生怎样办理身份证
- 2018-10-22 【日记&经验】 香港求学面试流程一览 如何顺利听过高校面试
- 2018-09-18 【日记&经验】 2019香港求学省钱诀窍详细介绍
- 2018-09-18 【日记&经验】 出国求学入学流程一览 新生入学要注意哪些事情
- 2018-09-18 【日记&经验】 香港求学礼仪介绍 去香港读书要知道哪些常识
- 2018-10-22 【衣食住行】 2019香港求学租房须知 校外租房一个月要多少钱
- 2018-10-22 【日记&经验】 2019香港求学省钱指南 在香港读书怎样开源节流
- 2018-10-22 【日记&经验】 香港身份证申请攻略 大陆生怎样办理身份证
- 2018-10-22 【日记&经验】 香港求学面试流程一览 如何顺利听过高校面试
- 2018-09-18 【行前准备】 香港求学行李清单 去香港要准备哪些东西
- 2018-09-18 【行前准备】 2019香港求学行前准备指南